“十年磨一剑”。从2003年7月进宣传部从事新闻写作至今已整十年,十年间,最深刻的是深入田间地头,采访百姓丰收后的喜悦,字里行间难掩兴奋;进入企业车间,聆听工人技术攻关的艰辛,笔墨之隙充满敬佩……十年,我收获了辛劳、收获了汗水、收获了耕耘的坎坷,收获了丰收的欢欣。
新闻展现在基层,新闻扎根于泥土,新闻人蹲田间、钻大棚,汗洒泥土,其自芬芳。
在路上——汗水浇灌润沃野
有人说,新闻人永远在路上。我,这个工作很多年后才从事新闻的人,更是把汗水洒满新闻路,用辛勤耕耘新闻这方沃土。
俗话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就要投入全部精力,不惜时间不计代价地坚持下去。每天除了上班采访,我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研读报纸、学习新闻写作上。为了采访成功,每次采访的前天晚上,都查阅大量资料,对采访对象尽可能多地了解,列出采访提纲,因此采访时对方往往把自己当作行家、朋友。
有一年腊月二十九,区妇联派专车把在北京当保姆的打工妹接回来,并开了个茶话会。在茶话会上,打工妹们畅所欲言,有的说在北京要讲文明,懂礼貌,显示出江北水城人的素质;有的则说在北京不忘家乡,看那里有什么好的招商项目,瞅准时机引回来……打工妹的言语触动了我的灵感,我连夜写出了消息《东昌府专车接打工妹过年》、通讯《打工妹的情怀》,等到誊写完毕,东方已经泛白。我洗了把脸,骑车把稿子送到报社。大年三十,报社已经放假,我把稿子交给门卫,叮嘱再三。回家的路上,因为一夜没睡,我精神有些恍惚,自行车差点撞到护栏上。
记不清多少次寒风中奔走在采访路上,记不清多少次烈日下采访劳动者,记不清多少次深夜里誊改稿子……辛勤的汗水育壮了干渴的禾苗,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一行行铅字时,我笑了,我走上了新闻之路。这条路,虽然艰辛、曲折,但坚实有力!
鼓与呼——唱响发展主旋律
作为一名党员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宣传工作,怎样做到化虚为实,是我始终思考的问题。
我在实际工作中观察到,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一要向上了解领导思路,把握宏观大局,传递领导决策;二要向下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百姓生活,传达百姓所需。事实证明,虚功实作的新闻宣传确实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妙用。
有一年,全区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区里主要领导一季度调度一次。为充分发挥好模范乡镇的示范带动作用,我深入到小城镇建设较好的堂邑、侯营、于集等乡镇,用一周的时间搞调查研究,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写出了《打造新平台——东昌府区加快小城镇建设纪实》,文章在《聊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后,反响强烈,落后乡镇找到了学习的范本。
基层是培育好新闻的土壤。在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长期奔波在基层,发现道口铺办事处机关干部自己出钱,免费送电影进村一事,马上采写了《送电影干部掏腰包学技术群众得实惠道口铺办事处电影下乡惠百姓》的稿件,在《聊城日报》发表后,引起全市轰动,“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求实效,小切口、大主题的做法给全市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此稿件受到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宣传部的联合表彰。
宣传推动经济发展。2007年,东昌府区准备举办“首届江北水城葫芦文化艺术节”,为做好艺术节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我先后写出了《葫芦擂台大比拼》、《“葫芦人”觉醒了》、《葫芦艺术节的收获》等一系列稿件,在《大众日报》、《聊城日报》等媒体上发表,被国内60多家媒体网站转载,此举既扩大了艺术节影响,又使广大葫芦种植户受益,艺术节当天种植户就与客商签订了100多万元订单。到目前,葫芦节举办了六届,我宣传了四届,《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报纸均多次刊登葫芦节的文章,在我引领众多媒体的宣传下,东昌府区小葫芦长成大产业,种植面积6000多亩,份额占到全国的70%以上,年综合效益10亿元。
贴百姓——传递社会正能量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新闻精品应以正确的导向为基础,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新闻事实,使之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读者越来越高的要求。有一年,堂邑镇因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郑家镇因轴承保持器企业的带动,两地不同程度出现民工返乡就业潮,我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将来发展的一种趋势,更是政府鼓励支持的一种导向。据此,我深入采访,写出了《东昌府区两万务工人员回流就业》稿件,稿件在《聊城日报》发表后,以其高度的前瞻性、广泛地引领性先后荣获当年度“山东省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精品稿件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结晶,更是权威性、指导性、吸引力、感染力的统一。近几年,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始终是全国上下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区关注弱势群体不停留在表面,通过帮资金、帮技术解决了低保户脱贫的长远问题,使众多低保户主动退保,唱出了一曲“昔日政府帮咱脱贫今朝咱帮政府解困”的赞歌。我据此采写了稿件《东昌府区260余低保户主动退保》,稿件以其独特的视角、高度的指导性获当年度“山东省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并获山东省新闻奖最高奖——“山东省新闻奖一等奖”。
新闻人最应体现出为道德风范者唱赞歌、为弱势群体鼓与呼的作用。于集镇王庄村女孩王静,一个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的女孩,把自己的肾捐献给父亲,用她至诚的孝心感动天下人。抓住这个典型,我写出一系列稿件进行跟踪报道,稿件发出后引起强烈反响,社会上掀起了向王静学习敬老孝老的高潮。梁水镇张诗庄江式珍上大学的儿子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刚毕业的女儿又得了白血病,25万元的借款让这个家庭再也难以为继,无法继续给孩子看病。了解这一情况后,我采写了《谁来挽救这姐弟俩?》、《爱心涌向不幸家庭》等一系列稿件,引起社会共鸣,社会各界先后为姐弟俩捐款十多万元,使姐弟两人的病情得到控制,唱响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之歌。
匆匆十年新闻路,一路风雨一路歌。十年间,因为有了新闻相伴,我为之执着,为之探索,为之艰辛,为之欣慰……是新闻事业滋养丰富了自己,体现了自身价值,我工作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