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农村综合
上一期3   4下一期  
2015年04月07日 星期二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村种花走富路
  本报记者  杜宁  通讯员  高殿刚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堂邑镇崔陈屯村,一进村口,映入眼帘的便是白茫茫的墙体花棚,在村民们的房前屋后有序排列着。走进村民陈公祥的花棚,只见里面绿意盎然,摆放着整整齐齐的吊兰和芦荟。

  “你们来得不巧,今天早上刚发走一批货,现在就剩下一半多了。” 陈公祥说,目前吊兰花的销量很好,在这个季节,基本上到月底也剩不下。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他家一共有2个大棚,一棚吊兰花和一棚芦荟,秋天育苗,现在出售,去去肥料钱,一个棚每年成本2万元左右,能收入3万元左右,2个棚年纯收入至少也超过5万元,也不耽搁种地,还比出去打工挣的多。

  陈公祥因为在外打工多年,头脑灵活,于是打起了种植花卉的主意。开始是自己家院子里种上了半亩吊兰花做实验,成了村里第一个种花的农户。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对种花养草有了新的认可和需求,花卉价格连年看涨,陈公祥从中也赚了一把。后来他利用自家空宅子又增加了2个棚,全部栽植吊兰花和芦荟。在陈公祥的影响下,村民也纷纷建棚种花,现在崔陈屯村种花的农户有十几户,建花棚20多个。

  每当大集,在堂邑府前街也会看到有几户花农在摆放吊兰和芦荟,也有其他的龙铁、文竹、碧玉、并蹄莲等,虽然都不是什么名贵的品种,但很是抢手,每盆买上5元、10元不等,听自卖户花农讲大部分的都销售到济南、北京等大城市。

  “我们村本身就是不到50户村民的小村,有10多户就靠种花买上了轿车,翻盖了新房,大部分也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条件一点也不比城里差了。彻底摘了穷帽子,种花卉的路子走对了。” 崔陈屯村主任陈纪峰高兴地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城市生活·计生
   第05版:卫生防疫
   第06版:文史
   第07版:农村综合
   第08版:摄影
侯营镇:春来田野绿意浓
小村种花走富路
河道清挖为春耕用水做好准备
全面启动对新辖区入户调查工作
文明新风扑面来
“农情教授”授课忙
春耕时节农民“课堂”取“真经”
东昌时讯农村综合07小村种花走富路 2015-04-07 2 2015年04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