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寺街道从提升农民素质更新观念入手,引导农民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围绕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产业课堂” 育出一批带头人
【事件】走进万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正在食用菌大棚忙活的农民周长华笑容可掬:“去年我种的灰平菇除去成本外,净赚6万元,街道定期组织俺们学习种植新技术,俺准备扩大规模,再建几座大棚……”在已经建好的大棚内,排列有序的菇个上长满了鲜嫩嫩、肉嘟嘟的灰平菇。现在,周长华平均每天可以采摘500斤灰平菇,每斤价格在2元左右,一天的收入上千元。由于市场供不应求,不用到市场上卖,小贩们都争着来收购,产品畅销聊城,远销泰安、济南等地区。
【解析】依托本辖区产业优势,闫寺街道专门设立“产业课堂”,积极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成高标准新型农民学校1所,大棚蔬菜技术、食用菌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为主的培训基地 4处,实训基地6个,为种、养殖专业户开“小灶”、助发展。建立学员档案,实行“一对一”跟踪辅导,为专业户由单打独斗逐渐做大做强提供支持。截至目前,“产业课堂”累计对865名农村党员种、养殖专业户进行了建档培训,发展新项目20多个,形成产业规模的有9个。
“菜单式培训” 按需“点菜”受青睐
【事件】“这次参加街道举办的培训班,了解到杜泊黑头羊防疫重点,又让俺长了见识。”刚刚参加完街道举办的冬季第三期科技实用培训班,刘庄村村民刘龙海高兴地说着从培训班上学来的养殖新技术。
【解析】针对农民学科技差异化需求,闫寺街道由新型农民学校整合师资,确定培训课程,进行“列菜单”,广泛征求学员意见,结合产业特点、知识需求,进行“调菜单”,依据所学内容不同,课时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确定每门课程所占的学分,进行“定菜价”,组织学员依据自身需求,知识层次选课,进行“点菜”。目前已推介农业新产品、新技术10多项,编报远程教育课件20余个,从根本上满足了群众学习科学技术差异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