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生活感悟
上一期3   4下一期  
2014年01月29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节:民族的心结,亲情的驿站
萧放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这首北方广大地区流行的年节歌谣,生动地传递着那时民众盼望新年的热切心情。

  当今的春节也许没有往昔隆重,但它依然是中国人的第一大节日。君不见,春运期间,交通线上人如潮涌,城乡之间上亿人次的人口大移动,构成了当代中国节日民俗一大景观。“一年不赶,赶三十晚”,回家的路虽然漫长,可返乡的热情丝毫不减。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回家的感觉真好,那里有妻儿老母、兄弟姐妹,还有祖先的庐墓、熟悉的乡土。一旦到家,就在亲情的滋润中。路上的辛劳与烦恼也就烟消云散。回家不单单意味着亲情的聚会、礼物的馈赠,重要而深刻的是经历一次精神的洗礼与更新。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节日民俗也在变化,有人说:“过年不就是吃吗?我们现在天天过年”;也有人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鞭炮不能放了,娱乐只剩下一台春节晚会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却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人们失去以往盼望过年的激动。旧时的热闹与温馨在哪里?人们在寻找,在思索,有时迷茫,我们还需要春节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需要,而且应该!人们的抱怨与牢骚不正体现着他们的精神渴求?!

  一种事物是否为人们接受、认同,就看它是否具有认知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春节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说它特殊,因为它不像普通的物件,可以简单替换。我们可以轻易地脱下长衫,换上西装,但很难改变我们的肤色、语言与思想。春节也一样。

  春节在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与传承中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对于不能回家的人来说,有一种漂泊的失落感。有一句唐诗很能透露这种心情:“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旧时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亲人要新年团聚,没回来也要给他摆一双碗筷。在许多地方,年夜饭的餐桌上必定有鱼、肉做成的丸子以及其他象征团圆安乐的菜肴。人们在年夜饭中更看重的是亲情与团聚,这是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

  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除了一般的生理满足外,还要寻求文化的归属与心灵的安顿。在信奉耶稣基督的西方社会,人们以圣诞作为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并在节日仪式中获得精神愉悦。中国人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有着同样的文化功用,只是春节更富于人世伦理色彩:奉祀家族祖先,亲人聚会欢乐,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

  如果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是三百六十五里路的话,那么春节就是一个重要的驿站。人们一路的辛劳,一路的喜悦,都汇聚在这一时间驿站中。人们用团年、贺年、拜年等年节仪式活动,传达着亲情、友情与恋情,团聚着家人邻里,这是何等温馨与幸福。今天是网络化时代,同时也是陌生化的时代,我们的民族需要一个亲情汇聚的节日,春节作为极具精神价值的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映射出异样的光芒,光明而温暖。

  春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经营。春节的变化正在发生,节俗的传承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重视具体的年节民俗事项,正是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团年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年节礼物等等年俗营造了年节的气氛。

  传统民俗活动,往往可以为人们带来浓浓的年味。春节是民众一年一度情感、愿望的释放日,有关部门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让大家进入超乎日常的民俗活动“狂欢”状态,让旧年的郁闷、压抑,在送旧的鞭炮声中随风而逝;新年的期冀、新年的祝福循着迎春的鼓点落入人们的心田。

  在面对传统的时候,我们最好多一份敬畏,用我们的身心贴近传统,去感受、体味春节民俗中的温馨,同时,我们也要对春节民俗进行意义的阐释,让春节在更多人的心中得到滋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在物质生活上,我们已经与西方世界非常接近,在精神上保持独立则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要求。圣诞老人固然可爱,但祖先对于我们来说更加亲切。(萧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社会法制
   第06版:生活感悟
   第07版:基层
   第08版:书画
春节:民族的心结,亲情的驿站
以春节的名义靠近亲情
春节:一份浓浓的亲情
东昌时讯生活感悟06春节:民族的心结,亲情的驿站 2014-01-29 2 2014年01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