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古楼卫生院一改往日活力不足、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2010年年门诊患者达2万人次;住院患者比去年增长120%,全年实现业务总收入16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一组数据,一份惊喜。日前,记者走进了这座在夹缝中生存的卫生院,探寻其生存之道。
被动变主动
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不能因为我们服务态度差,而使病人不满意,不能因为我们的医疗环境脏而使病人失望,一切把工作做好、做实,一切为了病人满意,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这是庞良功平时经常对职工说的一句话。
2010年古城区拆迁,致使古城区路难走,车不通,使该院发展受限,患者就诊人数减少。为使医院发展,提高医院患者就诊人数,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就医需求,该院设立了免费接送患者班车,让医院不是等病人来看病,而是主动去“寻找”病人,转变医院的发展策略,并为患者提供免费的早餐和午餐,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原来只有315平方米的古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租赁房屋的方式,现有业务用房面积已达到1300平方米,极大地缓解了医院床位紧张的难题;为改变医院就医环境。对各门诊科室进行了装修,如各科室安装了空调,更换了舒适的座椅,同时为病人提供温馨服务,免费供应开水,对小孩提供被单,对老人多加关心,值班医生24小时在值班室等候病人,极大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问题;2010年医院自筹资金60多万元,购买了彩超机和X光机及化验设备。使医院的诊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亲情化服务
拉近与患者的距离
病人的需要就是无声的召唤,竭尽所能奉献自己的一切就是一名医护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也正是这种“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的工作精神。因此该院对全体职工提出“对待患者要如亲人更似亲人。”口号。在广大群众呼吁“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提出“带着感情进病房,想着农民开处方”的服务理念,开展“零距离沟通”、“亲情化服务”的人性化服务。在临床工作中,总是习惯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
“对于我们医务人员,面对患者也就是面对弱者,要进行换位思考,将患者对我们的信任转化为一种动力,要以关怀式语言接触病人,人性化服务渗透医疗,尤其面对的大多数是不太富裕的患者,我们更要一视同仁,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服务”。庞良功对记者说道。
这里的每位医护人员心中都装着这样几个问题,一、为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做什么?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如何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三、假如我是病人,我心中的医生及医疗服务应该是哪样的?四、以后还能为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做什么?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古楼卫生院把医患沟通当作临床一线的重点工作来抓,为医务人员订阅书籍,邀请专家来院讲课,组织职工收看沟通方面录像片,全面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医护人员自己也积极与患者沟通,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向患者揭示病情,要求临床医生制定出经济可行的诊疗方案,得到了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从自身做起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为着力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为辖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2010年,全院到上级医院进修4人次,其中内科1人,妇产科3人,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业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辖区内每月有10余名居民,在上级医院住院,当他们出院回家后,院长亲自带领责任医生及时去上门随访,指导病人如何用药,如何康复治疗、战胜疾病等。通过随访,增加了医务人员与患者感情的和谐。全年为居民免费健康体检15263人,并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在体检中针对疑似病人进行转诊回访,对弱势群体提供优惠及免费服务。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和保健意识也逐步增强,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而是更多的注重自我保健,为此,该院在人力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于3月中旬,抽调30名医护工作人员,走街窜巷并入户、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4382户,13146人。对辖区高血压、糖尿病等680人慢性病人进行追踪随访;制定并发放了健康教育处方20余种,2万份。发放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及健康教育知识问卷1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