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读小学四五年级。一天,我在村头生产队的打谷场边上,捡到一本破烂不堪的书——是一本“文革”前的高小课本。翻开书,一首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着实让我迷恋了一番。虽然对牛郎织女的传说也曾经有所耳闻,但是,诗中营造的那种意境,给人的感觉,确实太美妙了:“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书能够给我带来幸福的回忆,还要从童年时期在县城新华书店里高高的书柜上摆放的那些小人书说起。
时至今日,徜徉在北京图书大厦或王府井新华书店的时候,我仍然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小县城的那个最普通的新华书店了。
依稀记得,书店不大,三两名职工。在那个年代那个文化生活十分单调的岁月里,隔着与自己差不多高的柜台往里瞧上一眼,顿觉那琳琅满目的图书对自己满满都是诱惑。那时,自己的未来,就是希望长大后能当一名卖书的店员。这样一来,不花钱也可以把柜台里的书看个够。
童年时让我引以为荣的一件事,也是与书有关的。那时父亲在县公安局工作。一天跟母亲跑了二十里土路来到县城玩,由于过了机关食堂吃饭的钟点儿,父亲从兜里掏出两毛钱,让我到县城唯一的一个回民食堂去买烧饼吃。走到食堂门口时,我犹豫了。因为,马路对面就是书店。于是,我走进了书店……回到父母身边时——“吃饱了?”“吃饱了!”一问一答之后,我悄悄找了个地方,聚精会神地看起了小人书。饿不饿?全都忘到爪哇国去了。
那时,年长我7岁的哥哥正在读高中,他的语文课本也成了我特别喜爱的书。当读到其中《西去列车的窗口》《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时,我心里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好像自己沉浸在了莫大的幸福之中。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文艺界的又一个春天来临。我有幸读到了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李瑛的《一月的哀思》等等。仰望着他们,我才看到了诗歌的王国有着多么美妙的境界。
1982年深秋,我参军来到北京北郊的一座军营。第一次进城,我就直奔王府井新华书店而去。从没见过这么大的书店。人多且不说,当时书架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出版社的专柜一应俱全。于是乎,一头扎进去,那个看呀,让我真切体会到了什么叫陶醉其中……后来,紧张繁忙的军旅岁月中,读书、写作,以文为伍,这一爱好始终没有丢弃,并且在紧张的训练工作之余,读书就是一种最好的休息。我还骄傲地认为,能在书文环绕的氛围中休息,其乐无穷;能找到这样一种休息方式,实在是不平凡的幸福呀!
读书生活中,我渐渐地有了一种想要表达、倾诉的愿望,那就是把自己心中的感想写出来,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与我一起分享。于是,一篇篇文章在我的笔下诞生了。
后来,我也出了姑且称之为书的几本小册子,并且还有幸成为了北京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的一员。
前不久,我的坐落在京城南五环边上的新居装修好了。每当朋友来新居参观,总会望着我客厅里的书柜,问:这么大的客厅,你都让书柜给挤满了!每每这时,我总会答:是呀,书就像是我的伴侣!看不见它们,我总感觉生活中缺少了一些东西……
回首往事,从打谷场边上捡到的一本旧书开始,几十年来,一本又一本的书,无数的书,给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多少不平淡的乐趣啊!《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