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此话常用来进言他人,抑或自警,然而仔细揣摩这句话,也不见得就是金科玉律。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常常会潜意识地以自己的处世标准来要求别人,很难做到宽以待人。也就是说,越是对自己苛刻的人,可能越是会挑剔别人。
西汉末年有个人叫鲍永,担任绿林军大将军时,穿着与普通士兵没有两样,老百姓一眼就能认识他。后来担任司隶校尉,严于执法,不畏权贵,王公大臣莫不小心谨慎。连光武帝刘秀都赞赏他。
就是这样一个刚直清廉、不畏强权的人,却因一点小事休了自己妻子。《后汉书?鲍永传》记载:有一天,妻子在婆母面前呵斥驱赶家犬,鲍永由此就判定妻子不稳重,在婆母面前喧嚷是不懂礼节,不知孝道,就把妻子休了。妻子哭着谢罪,请求给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鲍永终是没有答应。我们说“无情未必真豪杰”,鲍永竟然为此采取休妻的手段,这不是无情,而是绝情了。
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一些以极端清廉而闻名于世的官员,他们多数一样很难容人。明朝人姚叔祥在《见只编》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海瑞有一个5岁的女儿,吃了一个男仆给她的糕饼,海瑞得知后大怒,说:“女子哪能随便接受男仆的糕饼?你不是我的女儿!你如果能饿死,才算我的女儿!”结果,女儿最后就饿死了。现在想来,一个5岁的女孩,哪知什么男女大防,海瑞极端偏执又哪有一丝宽容可言?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也往往是“严以律己”不算,还要“严以待人”。结果是自己不痛快,外加惹得别人不高兴。
母亲是个急性子,每年的农活,她总是赶的非常紧,用老百姓的话说她有“恨活儿”的毛病。早晨出工早,晚上收工晚,明明自己很累,也要坚持把事情做完。父亲劝她休息。她说,你休息你的,莫管我。父亲怎忍心让她一个人干啊,虽然心里不情愿,也只好跟着她去。有时候别人不去,她自己也要去干,她嘴上不说什么,脸上却有着一丝不愉快。说到底,母亲是不知道心疼自己。
我常想,一个严以律己的人,是不快乐的,或者说是有压抑的。他树立了一个标杆,起引领作用,达到让别人效仿的目的,因此很难做到不去要求别人,也就很难宽以待人。而一个快乐的人,应该是宽以待己也宽以待人的。宽以待人是美德,就是欣赏。宽以待己是智慧,就是放下。
通联地址:湖北省枣阳市刘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