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区以保障广大儿童身体健康为己任,以免疫规划规范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创新工作模式,突出工作重点,对免疫规划工作实行了精细化管理,带动了整体基本公共卫生疾控项目的扎实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强化措施、规范服务,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保障
强化措施,规范服务,提高质量,是推动各项工作扎实开展的有效举措。我区召开免疫规划规范管理年专题会议,安排和部署了以免疫规划精细化管理为重点的基本公共卫生疾控项目实施工作,成立了免疫规划工作的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为规范化精细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
完善考核体系。重新调整、充实了免疫规划领导小组,制定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施意见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细则,将日常考核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优化技术队伍。适当调整了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将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安排到免疫规划工作岗位,同时加强了对全区所有预防接种业务人员的业务培训;突出工作重点。在做好常规免疫的基础上,扎实开展了脊灰、麻疹疫苗接种补种免疫活动。同时,严格落实了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巩固提高了适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开展专业培训。加强了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工作,多次聘请沈苏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区预防接种门诊微机操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落实三项制度、狠抓四项管理,确保精细化管理强力推进
为深入推进“免疫规划规范年”活动,顺利实现科学发展观考核目标,我区着力制定并推行了“三项工作制度”。帮包工作制度。对“八苗”全程接种率较低的预防接种门诊,进一步明确责任人,进行重点帮包。对重点乡镇、城区门诊进行一对一帮促,并明确帮包人员的责任和任务完成时限;重点管理制度。对工作薄弱乡镇和城区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通报批评,对年底“八苗”全程接种率达不到90%的单位,不得参加任何评先树优活动;约谈工作制度。对工作不力、“八苗”全程接种率提升不明显的预防接种门诊,经帮促人员多次指导又不到位的,区卫计局对该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
鉴于我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交叉重叠,存在着接种门诊多、流动人口多的客观实际,我区突出抓好四项管理,以进一步提高疫苗全程接种率。抓好预防接种卡管理。按照儿童居住地属地管理的原则,在办理预防接种IC卡的过程中,突出做好了丢失IC卡的补办工作;抓好儿童迁入、迁出管理。在流动儿童管理方面,各预防接种门诊对临时居住的外来流动儿童,接种门诊只负责疫苗接种并录入相关信息,不擅自“迁入”。对居住超过3个月的流动儿童,由现居住地接种门诊负责完成儿童接种信息“迁入”,并建立预防接种卡(薄),按照辖区常住儿童管理;抓好查漏补种管理。各预防接种门诊重点对计划外儿童、流入流出儿童和常规免疫未到期儿童,每月开展一次查漏补种工作。乡村/社区医生每月梳理接种卡,发现漏卡、漏证和到期未进行接种的对象,及时报至预防接种门诊,通知儿童家长进行补种,并及时录入接种信息;抓好入学、入托新生查补管理。积极联合区教育局,协调辖区各级各类托幼机构、联合校(小学),重点对15岁以下新入托、入学儿童开展了预防接种证查验和疫苗补种工作。
加大督导力度,强化绩效考核,确保精细化管理顺利开展
疾控项目管理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我区积极加大督导指导力度。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各专业机构的指导、督导作用,区卫计局、区防疫站定期对各接种门诊进行督导和指导,形成了局机关疾控科、区防疫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逐级进行督导指导体系。并结合指导督导的实际情况,纠正存在的问题,区卫计局对全区免疫规划信息化评价指标,每月通报一次,让被检查督导对象,肩上有压力,工作有动力,以推动整体工作齐驱并进;强化绩效考核。按照全市免疫规划规范管理年活动要求,2014年我区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项目经费11.9%的比例单独列支,并全部用于预防接种项目。区卫计局每季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乡卫生院免疫规划工作综合考核一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每月考核一次,按考核结果拨付预防接种经费,从而提高了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重视程度以及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