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城护主
1644年3月19日(农历)凌晨,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景山)自尽,陪伴他赴死的只有一名太监王承恩。
而李自成的大顺军3月17日才开始攻城,在这不到48小时内,发生了什么?使得大明帝都拱手相让?有着精锐三大营、有着关宁铁骑的大明帝国在不到48小时内覆灭?是什么让大明皇帝选择了上吊?
作为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在死前48小时中,都做了些什么?他为什么不逃?
我们先来纵向比较下中国几位都城被围的皇帝。北宋徽钦二帝在汴京被攻破后当了俘虏,是有前次勤王军成功击退金军的经验,没有考虑到会灭国;明景泰帝在于谦帮助下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建文帝国破身死(失踪),也是指望各地勤王军到来,未曾想过敌军能成功。
横向比较,斯大林、希特勒在兵临国都时也是不逃的。不逃首先是考虑能坚守待援,其次是顾虑被俘虏。元首非常担心被俘后受辱,希特勒听说墨索里尼被处死后的惨状后,狠下了心自杀,而且叮嘱销毁尸体就是这个理。
首都被攻击时逃跑的也有,慈禧与光绪还有蒋介石,没别的,就是敌人太强大。
晚明士风
事实上,崇祯也是想战略转移的。变民军抵达北京之前,他就和大臣商量,当今之事且当如何?匪夷所思的是,从宰相到部长,没有一个人正面回答他。绕来绕去都是“皇上圣明,一切由您决断”。崇祯也给逼急了:“不管我说啥,你倒是给个建议啊!”大臣们铁了心封嘴,长达一个时辰就是不张口。
皇帝不耻下问,却得到铁嘴把门?答案就在崇祯身上。此前有过兵部尚书陈新甲奉崇祯密旨与后金和谈,不小心走漏消息,舆论大哗;崇祯恼羞成怒,推卸责任,枭首陈新甲示众。
面对本轮大乱,朱由检不想独自担负抛弃社稷宗庙罪名。但,谁会上当?谁能摸清这位17岁就灭了权奸魏忠贤的英主啊!一个对答不合,可能就掉了脑袋。
满朝文武乃至皇上都不敢与后金公开议和,我们看到宋金耻辱的记忆印刻在东林党人心间,秦桧的叛与岳飞的忠,使得晚明士人、时风认定谈判即投降。即使,后金与金国大大不同,明帝国与后金谈判只能是暂时休战,完全不是宋时称臣纳贡。但,社会舆论就是不许。
高蹈于晚明的士风,我们可以在方孝孺身上看到基因。为了他一个人的名节,他在朱棣“不写即灭九族”的试探威胁中,赌气“灭我十族又何妨”,真的把873人陷进去了;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保卢斯元帅率20余万德军投降,损失的是名节,保留的是20万将士生命。
名节很重要,所以帝国旌表了很多节烈妇;所以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只能坐在城中等待援军。
想到了谁
3月19日凌晨,面对着北京外城的火光及内城城门的失守,崇祯去冠冕以发覆面,悬挂于煤山歪脖子树下,一只脚光着。皇帝留下遗书:“然皆诸臣之误朕也…百姓不可杀,百官不可留。”崇祯在位期间杀过两位首辅,换过三十一位正部长及五十位大学士(包括流放、处死、下令自尽),杀督师总督11人,杀巡抚11人;留给李自成的遗嘱仍然是杀光百官。
一个有意思的心理问题,崇祯帝死前想到了谁?我想,崇祯皇帝也许会想起三个人:袁崇焕,朱由校,魏忠贤,皇帝的命运或许从他们仨中间能够找到答案。
广东猛人袁崇焕在崇祯刚即位,平台召见时就打了包票,“五年建部(建州女真)可平”。崇祯大喜过望,但袁崇焕出来后,同僚一问大惊失色,“你牛逼吹太大了”。袁有点忐忑,但强作镇定:“他刚上台,我是宽慰下他,给他一个定心丸。”同僚摇头:“今上英明,可不是能糊弄的人。”
果然,三年之后,星夜驰援勤王的袁督师被寸磔于京城,肉被刽子手一块块卖给北京老百姓,当场生吃,血流齿颊。
以我看,崇祯绝非中了反间计,他是逮捕袁8个月之后才予处决,宣判罪名是“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既用束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效,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辞!”
所谓叛国只在第一句谋叛浅浅带过,而落笔在于结奸蠹国,如何结奸,不知道,下面就是追擅自斩杀毛文龙的旧账,私自与敌人交易物资。
擅杀毛文龙,崇祯当时并未追究,且表扬了袁,但是埋下了怀疑的伏笔:袁崇焕的权力是不能斩杀和他同一级别的大军区司令员的,而且杀了毛文龙之后,耿精忠、尚可喜就叛逃到了后金。
然后注意,亮点出来了:导引后金兵入寇,不去攻击却在观望,你的部队一直要求入城,是神马意思?致使我受惊非浅,狗不如的东西,不判你重罪谁都不能答应!
通篇仍然没有一字坐实袁的反叛,远非清代乾隆公布秘档,是因为反间计奏效。
一份基本上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判决书,就把袁督师给杀了,还是千刀万剐。
300多年后,翻开历史尘封档案,我看到了运作这篇判决书的两个人,一个叫作温体仁,浙江吴兴人,毛文龙的同乡,立志要为毛报仇,时任内阁总理(首辅);一个叫作梁廷栋,国防部长(兵部尚书),与袁是同学(同年),但袁做过他的上司,得罪过他。
19岁,崇祯的多疑性格已经定格。8个月,足够他明白袁不可能是叛徒,但袁非死不可。袁太不让他放心了,放出来怎么办?
以此性格,临死时,崇祯也一定不会认为他杀错了袁崇焕。
崇祯临死前想到的第二个人,应该是他的哥哥朱由校,天启皇帝。也正因为哥哥没有子嗣,朱由检才意外地从信王登上皇帝宝座。上位伊始,17岁的少年就以雷霆万钧之力,就将权倾一时的九千岁魏忠贤发配守陵,并赐自尽,尸体寸磔。
但,吊诡的是,在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突然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17岁刚即位就亲手灭了魏忠贤阉党的崇祯,从此自视英主;34岁自缢前夕密令收葬魏氏,可真是意味深长。
265年的崇祯年号
吴思说过“崇祯死弯”,指崇祯一朝为了镇压变民军,到处搜刮军饷,结果仗打得越多,变民越多,这是帝国灭亡根源。我不这么看。
朱家恰恰倒在了太祖皇帝设立的政治体制上。
让你傻眼的是,朱元璋立国之初就搞过三权分立!帝国分设都指挥使司(地方军事),承宣布政使司(省级行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监察),差点就变成“三权分立是中国创造的”。
可为何后来全不是那么回事?本质上:家天下的体系产生不了现代共和制的监督体系。
朱家的体系,是“层级干掉制”。比如,巡抚这个官职,原是明代各部副部长或御史挂职巡抚巡察各地,类似中央巡视组组长,到后来挂职巡视的却变成了常设的省一级长官。巡抚与布政使相互制衡,厂卫们又能够任性地逮捕任何一位封疆大吏。
朱元璋设计的最大特点(缺陷),最顶层必须有个终结者。但,不是谁都能做朱元璋的,他的后代反而不断造就“九千岁”的神话,刘瑾严嵩魏忠贤都是;其二,作为国家行政体制总设计师,朱元璋只考虑了单向度:即奴才一定会感激涕零地接受皇帝的信任,没想过奴才会不识抬举。
大明亡国便亡在这条单向车道上。1644年3月18日,帝国运行的最后一天,朱由检亲自击鼓,召集百官上朝,没有一个人来,多疑、嗜杀、任性的老板,最后被员工抛弃了。
1644年3月19日凌晨,崇祯自尽,再次回到了276年前朱元璋立国的原点。信任与不识抬举,这套私人情感用词,始终与明代国事相伴,并被崇祯作为帝国最后的陈词:“然皆诸臣之误朕也……”
亡国之君让人目瞪口呆,对泛东北亚近现代史影响最长的正是崇祯皇帝。所有皇帝年号使用最长的是“崇祯”,崇祯死后,他的年号依然在朝鲜李朝沿用,中朝前后一共使用了265年!当年的朝鲜,即便归入满清的藩属也不认夷狄为正统,李朝心怀中华,在本国一直用崇祯年号;就连孙中山先生闹革命时,舆论也一直盛传他是崇祯皇帝转世。
(摘自《大家》,作者:李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