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三秋忙,岁岁有新景。近日在道口铺街道采访,不仅发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了,农民科技意识强了,农民的种植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秸秆还田、施农家肥、配方肥正成为“生态三秋”新一景。
秸秆变身农家宝
“李文臣、李文鹏家有3亩玉米,你可以到他家地里去收玉米秸秆,他不要钱,只要你砍下来这玉米秸秆就归你了。”“好,说定了,我立马去,谢谢你了!”10月7日,道口铺街道陈华屯村村主任王新国又成功地帮奶牛养殖户联系了一桩“秸秆亲事”,既解决了留守村民的玉米收获难问题,又帮着养殖户解决了喂牛的饲料问题。为处理好秋季的玉米秸秆收储问题,道口铺街道组织广大干部积极做好秸秆利用宣传,义务当好“秸秆经纪人”。这些义务“经纪人”为农户和养殖户双方“牵线搭桥”:不缺劳力,又想卖钱的农户,牵线撮合以质论价;家里缺劳力的,只需养殖户帮着收,秸秆充当砍秸秆的工钱。
农家肥成了抢手货
在四甲李村,饲养大户李平华的门前是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原来是种菜、养鱼的农民登门收购猪粪、鸡粪。昔日令饲养户头痛的畜禽粪便现在竟然成了“抢手货”。据前来求购猪粪、鸡粪的农民说,种出的粮食、蔬菜只有符合无公害标准才会畅销,要想符合标准,就得多施农家肥。虽然施肥时需更多人工,但肥料成本可降低三成。肖香坊村养鸭大户肖建国说,以前他每年都要为处理10多吨鸭粪犯愁,现在好了,每年仅卖鸭粪一项就能增收2000多元。“农民从多年生产实践中发现了农家肥的好处,这也正契合了当前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农技员吕庆斌这样说,通过秸秆还田、使用农家肥,不但改善土壤墒情,提高农作物的质量,还可实现资源低消耗和循环利用。
土地营养靠配方
“这测土施肥就是好,农技人员给俺这两亩地进行检测后,发现磷、钾等微量元素含量偏低,有机质缺乏,给开出了一份配方施肥建议卡,俺按施肥建议卡施肥,节约了40元肥料钱不说,庄稼长势也变好了,能增收不少呢!”张堤口村村民张宏民高兴地说。
道口铺街道针对化肥使用不当、利用率低下、生产成本增加、地力下降等问题,以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化肥利用率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开处方、发明白纸,向农民讲解测土配方施肥的科学知识。截至目前,已发展配方施肥示范户1200户,使用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化验土样3000多个,发放施肥建议卡1万余份,培训农民5000人次,使农民每亩地增收2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