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农村天地
上一期3   4下一期  
2014年08月25日 星期一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民信赖的当家人
  本报记者  李念辉  特约记者  韩剑飞 

  “作为一个村子的领头人,最起码的本领就是让老百姓富起来。”这是侯营镇徐楼村党支部书记徐正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做服装加工并拥有自己的加工厂的白广玲、葡萄种植大户徐军然、种植育种黄瓜的徐保然……他们都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家之路,都成了村中发展经济,走上致富路的佼佼者和带头人。几年来,正是徐正林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帮民富,带领全村群众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兴村富民的路子,逐渐成为群众心中信赖的当家人。 

  过去,徐楼村由于人均土地较少、种植结构单一、市场不稳等因素影响,老百姓只靠自家的几亩口粮田维持生计,刚上任的村支部书记的徐正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当官就要多做造福老百姓的事”,上任伊始,他就想好了想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必须开辟一条新的致富门路。刚上任没多久,侯营镇政府出台扶持群众建设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的政策,全面推广日光温室蔬菜大棚。这让徐正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然而,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把镇政府的这项政策和老百姓一说就遇到了第一个困难,老百姓并不认可温室蔬菜大棚,老百姓世世代代依靠的是种植大田玉米,这个温室大棚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老百姓心里并不清楚。徐正林就通过电视节目、购买书籍以及与镇里的科技技术员进行交流等方式,把温室大棚的好处和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写在自己的小本子上,便开始挨家挨户的走访劝说,在自己的带头下,一些村民开始有了要跟着他干的念头。 

  群众的思想慢慢有所转变了,然而,土地问题又成了摆在徐正林面前的第二道坎,因为农村的土地是从以前的大面积分散到零星小块到各家各户,然而温室蔬菜大棚建设需要的是集中土地成片管理。农民在各自的小面积地里圈地为牢,非常传统,他们认为“仓内有粮,心里不慌”的传统观念是不可轻易攻破的,开始要想征集成片的土地阻力非常大。后来通过耐心说服,提高补贴,调换田片等,终于在2004年的春季征集到150亩土地。 

  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又有了土地,徐正林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回忆说:“那时刚开始整大棚,手里还没有钱,自己还不会建设大棚只好到处寻找工程队,这个工程队还得找技术好的而且价格还不能贵。”正当徐正林东奔西走为找到合适的工程队时,侯营镇政府为他们派来了大棚建设技术人员,解决了蔬菜大棚建设的技术和工程问题。经过将近半年的时间,一座座温室蔬菜大棚终于建设起来了。 

  大棚是建起来了,村民们看着自己大家伙辛苦了大半年的劳动成果,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由于村民长期从事大田耕作,缺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这个菜该怎么种法?村民们着实为徐正林捏了一把汗,然而徐正林并没有被难倒,不懂的地方他就翻阅资料,只要市、区、镇里举行有关农业种植技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他都积极地参加,从不缺席。 

  “我们能听到专家给我们讲蔬菜种植的最新知识,这些都要感谢我们的好书记啊”。最早跟着徐正林干大棚的村民徐军然说。目前,走近徐楼村,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有了前几年的基础,现在客户需求量一般都比较大,前几年,一辆卡车在这里转上两天也装不满,现在来一趟,一天就是一、两车,有了数量和质量的保障,现在蔬菜销售一般都不成问题。”据徐正林介绍,村中现已发展温室大棚170个,占地320余亩,每座温室大棚年均收入3万元左右,徐楼村的村民尝到了规模经营带来的效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计生·城市生活
   第05版:教育
   第06版:关注
   第07版:农村天地
   第08版:关注
王留印:做老百姓的贴心“和事佬”
新闻简讯
菜花田间防虫害
文化大餐“点着吃”
村民信赖的当家人
东昌时讯农村天地07村民信赖的当家人 2014-08-25 2 2014年08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