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综合
上一期3   4下一期  
2014年06月12日 星期四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梁水镇镇三项“非遗”走向国际
相宝光
  特约记者 相宝光

  5月6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摄制组一行到梁水镇镇采访,该镇梁闸村运河秧歌“散棒舞”、土闸村古运河土桥闸、大赵村木板年画三大非物质文化走向国际。

  听说中央电视台要来拍摄运河秧歌,梁闸村的村民们便早早来到村里的文化广场,进行彩排。该村运河秧歌传承人崔金生介绍说,梁闸村是运河秧歌的发源地,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尤其运河棒伞舞杂揉当地的民间舞蹈、民俗民情形成了新的秧歌表演形式,其中伞、板、棒的舞蹈韵律是运河秧歌的精华。

  “咚咚锵 咚咚锵”,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一群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在一顶大伞的引领下,腾跃入场,随后是板棒齐鸣,闪跳腾挪,粗犷豪放的表现,使摄制组的同志赞不绝口。

  在土闸村,修好如旧的运河土闸桥旁,前来观看拍摄的村民络绎不绝,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们对土闸桥有着无比深厚的情感和爱恋。

  “这桥是我们全村的荣耀!”该村党支部书记孙为仁说:“我们村旁这座桥是大运河上被完整发掘的第一座船闸,被评为2011年全国文物考古十大发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船闸桥是京杭大运河会通河上的重要水利设施,始建于明代成化7年,清乾隆23年拓宽闸口。承载着厚重的运河历史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瑰宝。”该镇党委书记时宏伟介绍说。

  在大赵村,荣维臣算是该村木板年画的传承人,听说央视电台要来采访拍摄,荣维臣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支案几,固模板,调墨色,忙得不亦乐乎。

  中午11时30分许,摄制组进入大赵村,荣维臣的家院已聚集了不少村民和当地的年画爱好者。一座看似普通的农家小院,屋前一颗开满石榴花的石榴树下,腰扎围裙的年逾花甲的荣维臣精神抖擞,摩拳擦掌,大显身手,现场表演了模板年画的印制流程,并展示了他印制的成品年画,让在场人员大饱眼福。

  大赵村村民赵善成告诉笔者,明清时期,漕运发达,京杭大运河畔的东昌府区便成为了经济文化的枢纽,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促进了年画发展。此期,大赵村成了东昌府木板年画的制作地之一,当时比较有名的老字号“周顺磊”、“周顺兴”、“义盛恒”、“赵善成”、“赵景华”都是“义盛恒”年画的第六代传人,而荣维臣则是“周顺和”画店徒弟的后人,现在只有荣维臣还在传承着年画的艺术。

  “不管土闸村的运河船闸、梁闸村的运河秧歌,还是大赵村的木板年画,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有责任保护并传承下去。”梁水镇党委书记时宏伟深有感触的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计生·旅游
   第05版:社会法制
   第06版:文史
   第07版:基层
   第08版:摄影
我区多措施做好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
善行义举四德榜 传递社会正能量
区行政服务中心“党建手机报” 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
图片新闻
东昌府公路局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
梁水镇镇三项“非遗”走向国际
全区各级各部门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东昌时讯综合03梁水镇镇三项“非遗”走向国际 2014-06-12 2 2014年06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