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时,见到了28年的“守门人”、被誉为“活档案”的倪兴祥,据他介绍,从上世纪60年代迄今,“一大”会址累计接待观众1000多万人次,仅2010年全馆接待56万多人次,其中外国游客达到了4.2万多人次。世界目光投向这里,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在这里,在这间只有18平方米的石库门厅堂里。
1998年6月,“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动工,设计方案主题定为“新天地”——开天辟地的大事!如今“一大”会址与“新天地”融为一体,这里的商业区霓虹闪烁,人流不息,各类酒吧、饭馆、商铺林立,而古旧的石库门建筑群则以更新的材料和工艺,完成外立面和内部修缮,使石库门的砖面质感更显柔和,墙窗地板凸显历史沧桑感,两者互为补阙、相得益彰。这里成了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
“二大”会址:展示“七个第一”
党的“一大”会址举世闻名,“二大”会址却少人知晓。静安区档案馆馆长兼“二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张海根介绍说,为保存南成都路625号(即现在老成都北路7弄30号)“李公馆”——党的早期领导人李达寓所,上海在建设延安高架道路时,还特地转了个弯。
“李公馆”就是党的“二大”会址,党的第一个地下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的前身便设在这里,秘密出版过《共产党宣言》、《工钱劳动与资本》等十几种马列主义书籍。这里还有一个谜:出席“二大”的12名代表,尚有1人姓名不详,至今在展台上“虚位以待”。
副馆长杨嫣如数家珍说:党的“二大”有“七个第一”:第一次提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制定了第一部党章,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了要求,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三大”机关:难忘“三户楼”
在上海闸北区浙江北路118号有一座“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党的“三大”是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的。会后,当选为中央局秘书兼组织部长的毛泽东到上海主持中央局日常工作,住在闸北香山路公兴路口的三曾里中央办公处。
这里距上海北火车站仅一二里路,弄内仅3个门牌,故称“三曾里”。其中一所房子由中共第三届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中央农工部长王荷波出面租下,毛泽东、杨开慧夫妇和孩子,蔡和森、向警予夫妇和孩子以及罗章龙一家共10口人居住在这里。为了隐蔽起见,这3家对外称“王姓兄弟”一家人,向警予为户主,所以这里又被人称为“三户楼”。
中共中央局机关在“三曾里”办公持续到1924年9月,历时一年多。为何要搬迁到上海?党史专家分析,由于广州地处华南,加上当时粤汉铁路尚未全部通车,党中央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地方党组织联系不便,为此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央局迁至产业工人集中、交通便利的上海。
纪念馆文教部主任张辉说,开馆后,曾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访问,来自上海和各地的参观人数已达9万多。蔡和森的女儿蔡妮来访时,在翻到罗章龙写的《椿园载记》中说:“蔡和森和向警予带着孩子住在这房间”,她回忆起毛泽东曾提到“那时一起住的还有个女孩”,眼眶湿润了,激动地说:“这女孩就是我呀!”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