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文史·计生
上一期3   4下一期  
2011年03月28日 星期一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四合院中美丽“三林”:林巧稚林徽因林海音
彭俐
  林巧稚、林徽因、林海音——曾经居住过的四合院都是无价之宝。想象着、追忆着她们在胡同中优雅、自信的步履,在四合院的大槐树下、明月窗前醉人的风韵与谈吐,在动荡的年代为改变祖国命运而忘我艰辛地劳作……那是怎样一幅感人的京城丽人行?她们生命中璀璨的京华篇章证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在黑暗的岁月里有星,在苦难的大地上有花,在冷酷的世界中有爱。

  林巧稚:让协和医院古建筑拥有美丽灵魂

  90年前,在清朝豫王府旧址建起的老协和医院,是典型的西风东渐的产物,其建筑形式、风格与气质,几乎完全不同于二三百年前的纯本土建筑,但中国文化艺术的气息犹存。

  在此劳作并奉献一生的医生——“万婴之母”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让我们眼前的这座古建筑拥有了人的灵性和灵魂。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为社会服务近60年之久,直到80高龄仍在撰写50万字的学术著作《妇科肿瘤》;更不是所有妇产医生都有幸像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那样——亲手接生50000多名婴儿。

  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家庭的林巧稚,受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的父亲影响,13岁就成为基督教徒。她的仁爱之心,从小就在《圣经》故事的阅读中得到浸润和升华。谁说爱心不是一种强大的考场与职场的竞争力呢?

  1921年,20岁的林巧稚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预科时,在很重要的科目——英文考试现场遇到突发事件。一位女同学突然昏倒,林巧稚丢下还没有做完的考卷,冲上去救护。结果女同学被顺利送至医院,安然无恙,但林巧稚却耽误了答卷的宝贵时间,交了未完成卷。她本以为事情就这样了,因英语考试不及格而落选,可结果让任何人都感到惊奇。——她收到了录取通知书。监考老师提交了一份报告,告之原委。主要由美籍教师组成的校方董事会被她的爱心行为所打动,予以优先录取的优惠。——爱心惠人者必得恩惠。

  1929年,8年协和医学院的学习结束,林巧稚成绩优异,获博士学位,开始在协和医院妇产科当医生,不久即成为首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

  林巧稚当年上班路程不远,她就住在离协和医院一箭之遥的东堂子胡同。

  东堂子胡同位于东单北大街,由南向北,过了外交部街胡同,再往北即是。胡同西口75号,是蔡元培曾租住的老宅,有文物标牌“蔡元培故居”;胡同东口10号,便是林巧稚故居,未有文物标记。她曾在1941年日本人占领协和医院、全部员工被遣散时,在小院子里建起私人诊所,挂牌“医学博士林巧稚医师妇产科”。

  ——在京城居住整整62年,终身未婚的林巧稚的生前遗愿,是将自己的躯体捐献给医学科学院。而我们却应该想到,尽量多保存一些有关她的有形的东西。

  林徽因:美丽国“徽”设计图案的一个成“因”

  比林巧稚小3岁的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是建筑学家、诗人。如果说林巧稚是中国第一位女妇产科学者的话,林徽因就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偏巧,她俩都是祖籍福建,都是早年迁居北京,都是曾在美国留学,当然也都是北京四合院的美丽住户。

  东总部胡同很好找,它就在建国门北大街上,站在其胡同西口向南望去,一两公里外就是清晰的北京火车站塔楼。

  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是24号院,正对因“五四运动”而闻名的赵家楼,但整个院落已拆除殆尽,大多为断壁残垣,仅剩少许房屋,尚有人住。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这里住了7年。那时哲学家金岳霖就住隔壁,有一小门开通,诗人徐志摩、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考古学家李济、汉学家费正清夫妇……都是常客。

  林徽因是为建筑而生的,在加拿大和梁思成结婚的日期一反中国传统风俗,选择了单日——1928年3月21日,只因3月21日是宋代建筑家李诫的生日。李诫曾编著《营造法式》一书,堪称古代建筑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而她在这个24号院给刚生下的儿子起名“从诫”,也是为追慕祖国的建筑先贤。或许是她的精诚所至,金石也为其开:1937年夏天她从北京四合院起程,随梁思成、莫宗江等赴山西省五台山考察古建筑,意外地发现建于唐代的佛光寺。是林徽因找到了石柱上标注的日期——唐朝大中11年、即公元857年,或是标注日期的石柱找到了她。

  国徽美丽图案的设计中有林徽因的一份聪慧与才学。作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她曾参加了7人设计小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云纹图案设计中也有她的心血。作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她曾有颇有创意的修建“城墙公园”的设想。她还为挽救一度业态萎靡的景泰蓝传统工艺,而抱病与同行亲临工厂车间,设计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清新图案。在50年代初的《新观察》杂志上,登载着她描述北京古建筑的篇篇美文——《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

  让林徽因享有可观知名度的不是她的建筑学识,而是她在四合院里创作的诗歌。

  诗人林徽因的写作以四合院为起点,胡同四合院的生态环境最适合她敏锐、细腻的文学触角,最能激发她的灵感、点燃她的才华。这可以从她的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中得到印证:“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那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林徽因有机会和梁思成出国避难,但夫妻俩选择留守家园。同时,林徽因在贫病交加中钻研《二十四史》,协助丈夫写成《中国建筑史》。

  林海音:使古都南城成为永久的美丽风景

  比林巧稚、林徽因小10多岁的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是记者、编辑、作家。林海音父母是台湾人,旅日经商,因此她在日本大阪出生,幼年随家人定居北京。她与两位“林姐姐”拥有类似的命运,皆为早年丧父(或丧母)。林巧稚5岁时母亲过世,林徽因21岁时父亲亡故,她本人13岁时父亲离去,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红颜薄命吧?

  林海音没有像两位“林姐姐”那样住在较为富有、殷实的东城,而是从1923年5岁时开始随父母住在贫民区较多的南城。正是这一地域差别,让她的生活积累格外丰富,在文学创作上获益良多,从而写出了感动几代人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并被翻译成英文、日文、德文出版。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由吴贻弓导演执导,获得多项国际电影节奖。

  和平门外琉璃厂大街,向西至西口,便见南柳巷胡同。林海音曾经居住的晋江会馆(建于清初,今为40号、42号院)就在胡同深处。

  说是晋江会馆,不过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四合院。

  她家1931年搬到这儿,住北屋。不用缴房租,这会馆是福建和台湾籍人专用的。南屋王奶奶和林海音认识,她们自小在一起。1993年,林海音来过,在院门口和街坊照了相。她住在这里时大家都叫她小名‘小英子’。她在这儿上小学、中学,直到找到工作、结婚,住了有10多年。

  1934年,16岁,考入成舍我先生创办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因该校免收学费可减轻家庭负担,且有机会进报馆当记者。

  成舍我以私人身份开办的报纸——《世界日报》在属下新闻学校招生简章中声明:“冀图本身或其子弟,将来毕业后,能光宗耀祖,升官发财,则请千万勿误入此途。因新闻事业,最需要忠实勤奋,吃苦耐劳……”

  民间报人成舍我结识陈独秀、蒙恩李大钊,其办报宗旨明确:“使国民对于报纸,皆能读、爱读、必读,使他们觉得读报,和吃饭一样的需要,看戏一样的有趣,然后,国家的观念,才能打入最大多数国民的心中,国家的根基才能树立坚固。”

  林海音19岁担任《世界日报》记者,负责报道妇女新闻。

  多年的记者生涯使她的文笔更加灵动、鲜活。她说“家是看不厌的”,哪怕它再穷、再旧,四合院里洁白的槐树花、鲜红的石榴果、黄艳艳、毛茸茸的小雏鸡和房檐坠落的明亮亮的小雨珠……都成为那灰色时代她童年里的多彩记忆。不泯的童心使她创造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温情世界:“我的衣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林海音还记得爸爸说过的话:“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在记述老北京生活的文字中,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有着罕见的纯真、美丽。

  (彭俐/文,摘自《北京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科学发展继续提升
   第04版:旅游·综合
   第05版:卫生·防疫
   第06版:文史·计生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摄影
北京四合院中美丽“三林”:林巧稚林徽因林海音
创浓氛围助力“春季活动”
开展“计生流动人口清查”
写好“四篇”文章建设新型家园
集中照相补民生工作短板
东昌时讯文史·计生06北京四合院中美丽“三林”:林巧稚林徽因林海音 2011-03-28 2 2011年03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