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秀娟嫂子,俺的拉锁坏了,给修一下吧?”“行,您稍等。”“啊!我来晚了,咋这么多人呀,能帮忙把这件烂窟窿的羽绒服修补一下吗?”“那您先放着,等赶集回来再拿吧!”
伴随着冬日的暖阳,1月8日一大早,道口铺办事处集贸市场上的“阳光修衣店”像往常一样开门营业。不多时,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修衣店便被带着各式各样旧衣服的村民围得水泄不通。
店主人名叫李秀娟,今年34岁,家住道口铺办事处四甲李村,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威海一家服装加工厂打工,掌握了一套比较娴熟的服装制作技术。结婚后丈夫外出打工,自己和父母孩子都留守在家。她看到,时下农村新娘的嫁妆里已没了缝纫机,年轻人不再善于缝缝补补,越来越多的人为衣服坏了拉链、裂开小口、掉了纽扣无处修理和缝补而发愁。此外,现在商场上销售的衣服款式较小、偏瘦,中老年人穿得衣服款式很少。于是,2006年底她在集贸市场上租用了上下两层的一间商铺开起了修衣店,平常缝补旧衣服兼做老式服装。
李秀娟在经营过程中碰到了不少问题,她说:“现在顾客拿来的衣服不像以前基本以棉、麻、涤纶为主,各种新面料层出不穷,要想经营好,还真得多学点新知识。”为了把每一个“活儿”都干好,李秀娟每个季度都到服装学校参加培训,而且订阅了2套服装制作方面的杂志。李秀娟始终认真对待每一个“活儿”,千方百计把旧衣服完美复原,力争一人能称百人心,所以,来她店里的大多都是回头客。王庄村上小学的留守女孩王玉真因经常在此修衣和她混熟了,张嘴闭嘴就叫她“李妈妈”,东风村71岁的老大娘冯玉英,闺女儿媳均外出打工,因眼花手拙缝缝补补就找李秀娟,一见面总爱“好闺女”、“好媳妇”的叫个不停。谈起自己的修衣店生意,这位巾帼创业者笑着说:“现在店里年收入一般都能在4至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