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9,数字见证我们的进步
(一)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大局
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3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6.54∶42.89∶40.57。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04亿元,可用财力达11.1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6.03%和24.8%。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52亿元,增长25.17%。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208亿元,增长29%。
(二)实现了两大突破
一是工业突破战略强势推进。全年工业投入完成45.44亿元,比上年增长28.32%,工业增加值完成47.3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24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5%和21.9%。全区规模企业新增48户,达到341户,是历史上新增规模企业最多的一年。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快速膨胀,全区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5户,“6126”工程企业上缴税金增幅高达30%。重点项目建设逆势而上,是我区历年来完成投资最好的一年。36个重点调度项目实际完成投资29.61亿元,超额完成全年投资计划。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区共引进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72个,到位资金24.1亿元。
二是古城保护与改造取得重大成果。古城保护与改造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号工程”,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区几大班子及区直机关全力配合,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拆迁、有情拆迁,仅用40多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古城区四关大街近600户的动迁任务,并一鼓作气完成了临水四边487户的动迁。
(三)打赢了三场硬仗
一是海河迎检。通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顺利通过了国家考核验收,为我市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检查取得第一名的成绩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活动,各项工作扎实推进,顺利通过了环保部的技术评估。
二是疫情防控。2009年是我区疫情形势异常严峻的一年,也是我区防治任务最为艰巨的一年。手足口病、甲流感等疫情接连发生,交替蔓延。通过艰辛努力,各类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三是美国白蛾防治。针对美国白蛾危害时间长、蔓延速度快的特点,制定了严密的防控方案,全区共投入防治资金1950多万元,有效减少了虫灾损失。
(四)争取到四项政策
一是上级财政扶持政策和扩大内需项目。省政府已明确将我区列为省级财政扶持对象,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和扶持。2009年,省财政对我区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达6086万元。同时,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入的历史性机遇,全力争取上级支持,全年共争取扩大内需项目37个,资金1.3亿元,是我区历史上争取资金最多的一年。
二是全国新农保试点政策。我区被列为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也是全市唯一试点。2010年,国家、省市将给予我区5000万元以上的补贴资金。
三是市委、市政府扶持我区工业发展政策。市委、市政府研究制订了《关于扶持东昌府区加快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决定在财税、建设用地、工业园区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对我区进行扶持,2009年,市委、市政府落实扶持政策,奖励、返还我区资金达2200多万元。
四是城中村改造政策。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是中央、省、市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市委、市政府将城中村改造任务全部交由我区组织实施,并给予了全省乃至全国最优惠的政策。
(五)呈现出五大亮点
一是农民增收再创新高。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年共发放粮食、农资、农机等各项补贴1.19亿元。克服特大旱情影响,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达68.91万吨,我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9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22.12亿元,增长5.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89元,比上年增加768元,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增加最多的一年。
二是服务业优势更加明显。200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8亿元,增长20%,服务业实现税收2.28亿元,服务业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72%。
三是城建重点项目成绩斐然。2009年是我区城建工作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全区共有45个城建项目。面对项目多、任务重、拆迁难度大的实际,我区精心组织,科学调度,确保了城建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城中村改造工作顺利启动,陈庄、龙湾的拆迁工作扎实推进,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全面铺开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
四是社会事业发展卓有成效。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审计、统计、物价、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五是民心工程全面落实。围绕政府承诺的“十五项民心工程”,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全力以赴加快进度,各项工程得到了全面落实。17个农村校改项目、区中医院传染病房楼、乡镇中心敬老院、爱心福利院、乡镇卫生院改造等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农村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项工作进展顺利。
二、2010年工作目标明确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区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工作目标和思路,按照“全面提升年”的要求,主攻工业突破和城中村改造两大重点,狠抓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科技创新三个关键,切实做好农业、服务业、社会事业、和谐稳定四项基础性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主要目标任务安排为
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6%,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5%、19%和17.1%;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5.05∶44∶40.9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降低3.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这些指标都是指导性的,在具体工作中,要力争发展得更好更快。
三、力保发展得更好更快中的三个问题
(一)主攻两大重点
一是继续大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将坚持工业突破战略不动摇,力度再加大,措施再强化,重扶持、强骨干、壮产业、抓服务,努力推动全区工业经济的大突破、大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达20%以上。
二是强势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步伐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合民心、顺民意,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为此,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市委、市政府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由我区实施,既是对我们的高度信任,也是对我们行政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检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阻力,我们都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望,必须全力以赴,强势推进,确保圆满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同时,继续做好古城保护与改造的各项工作,把古城保护与改造做成城中村改造的示范工程、样板工程,不辜负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
(二)狠抓三个关键
一是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切实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全力以赴抓争取、促进度、破瓶颈、保重点,千方百计上大项目、好项目,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坚持不懈抓好招商引资。进一步凝聚招商引资力量,坚定不移地扩大招商引资,力争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额29亿元。积极组织参加“2010海内外知名企业家齐鲁行活动”、“四城五楼千企工程”等各类招商活动,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我区投资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按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企业技术革新步伐,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提升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
(三)全力做好四项基础性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主导产业竞争力;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支撑能力;加快村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二是繁荣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培育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
三是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四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以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积极推行“五险合一”、“一票征缴”等保费缴纳制度,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基本保险覆盖面;深入推进平安东昌建设。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健全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四、关注民生办成十件实事
一、完成全区894个行政村科技视频安装,在全国率先实现科技视频“村村通”;
二、投资2100万元,完成堂邑中学教学综合楼等13个农村校改项目;
三、投资5140万元,全面启动阿尔卡迪亚小学、北郊小学、东关民族小学、湖西中心小学等4处城区中小学建设项目;
四、力争完成东昌府人民医院新院综合楼主体工程建设,启动区妇幼保健中心建设;
五、投资2600万元,完成区中医院综合病房楼建设;
六、全部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
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0元;
八、全面加快农村新居建设与危房改造步伐,每个乡镇办事处新建一处千户示范社区,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九、完成6个城中村的动迁,启动城东、城南两个安置大社区建设;十、全面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完成乡镇客运站建设任务。
五、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构建学习政府。始终把学习作为提高思想、增强能力、促进工作的动力源泉,主动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提高新本领。重点学习和深入领会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把握客观规律、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构建法治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建立健全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构建责任政府。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真抓实干,做到调查研究在一线,靠前指挥在一线,埋头苦干在一线。在解决发展难题、破解复杂矛盾中论英雄,在工业突破、城中村改造中见高低,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中看本领。继续发扬雷厉风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不讲借口,不讲条件,不遗余力抓落实。
构建服务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大力实施民心工程,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把为民办事、为民谋利、为民服务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做打基础、立长远的事,多做社会期盼、群众急需的事。切实增强公仆意识,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大兴节约之风,严禁铺张浪费,切实把有限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构建廉洁政府。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膺败体系建设,从源头上、制度上规范行政行为。坚持纠建并举的方针,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强执法监察、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强化审计监督,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