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 孟欣宇
企业,作为社会财富创造的主力军,在实现自身收益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是提高居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东昌府区侯营镇就有一家企业,虽然看上去不是那么“高大上”,但在当地却颇有口碑。
这是一个家庭院落式工厂,地方不算太大,但收拾得干净利索,加工、包装等车间一应俱全。工厂负责人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各类样品,既是接待室,也是展厅。这就是云海服装厂。记者走进这家企业,近距离领略了什么叫“接地气”的企业。
庭院内,缝纫机发出的阵阵“嗒嗒”声,让小院变得热闹起来,只有十几名员工正在生产,但实际上,这家企业的员工远不止十几人。在这里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干活门槛不高、方式灵活,不看学历看能力,年轻人可从事缝纫、带货等工序,上岁数的中老年人可以剪线、包装。工人可以选择到加工厂上班,按件计算工资,也可以带回原材料,在自家庭院中生产,由公司统一回收成品。
模板机和缝纫机前,工人们嘻嘻哈哈聊着天,手里的活儿一点也不耽误,一片片不起眼的布料变成一件件崭新的棉衣。“这里就是我们云海制衣的生产车间,他们有的裁剪、圈片,有的充棉、绗棉,全是我们附近村的村民。”云海服装厂总经理任凤云介绍道,她以前做加工服装,2019年开创了云海服装厂并成立公司,自行设计、生产、销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主要以花棉袄为主,年产量约六十万件。这家服装厂在侯营镇当地家喻户晓,因为它带动了不少村民就业。
用任凤云的话说,她的员工都是“妈妈级”“奶奶级”的,居家就可以工作。“有的员工家里有孩子,平时还要接送孩子。我们的公司就非常灵活,在家里做加工,挣到了钱,还不耽误家里的事儿。”任凤云说。
然而,就是这么一份简单的工作,在同村村民周春霞看来,却意义非凡。周春霞今年34岁,是3个孩子的母亲,云海服装厂未成立前,她没有固定的工作,服装厂成立后,周春霞有了固定的工作。“我是从别的县嫁过来的,在这里没有很要好的朋友,孩子开始上学之后难免觉得无聊。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有了自己的工作,而且时间自由不耽误接送孩子上学,看着自己做的衣服能卖向全国各地,感觉自己有了价值,很自豪。”周春霞笑呵呵地说。
灵活绝不意味着没有原则。工厂的墙壁上,“把温暖传递给更多人”这句企业文化宣传语格外醒目。任凤云表示:“我们明确提出,品行不端者不用、不思进取者不用。对产品质量把控,我们更是严格要求。”
云海服装加工厂通过完善“线上+线下”双重销售模式,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打通产品国内外销路,如今棉服年营业额1800余万元,带动周边村民60多人实现就业。在于营村,类似的服装加工厂还有4个。
侯营镇的棉服产业起源于 2008 年,拥有100多家服装加工厂,年产量高达 3000 余万件,年产值超10亿元,人均产值18万元,秋冬轻质棉服产量占据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加工厂遍布全镇10个新村(社区)、60多个网格村,带动就业6000余人,占全镇人口的11%、常住人口的25%,人均收入2000-7000元,农家院“小棉袄”做出了海内外“大市场”。灵活的就业特点,形成了独具侯营特色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成为群众致富增收新引擎,对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具有“破题”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