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文史
上一期3   4下一期  
2019年05月17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的辩证智慧教你为人处世之道
哈宝泉
  古人的辩证智慧犹如浩瀚星空,闪烁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中不乏天人合一、积极进取的观点,普遍联系、运动发展,不断积累、量变质变,物极必反、矛盾转化等哲理。这些辩证智慧对当代人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运用好古人的辩证智慧,能更好地为人处世、完善人生。

  李嘉诚办公室悬挂的唯一的一幅对联,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24个字浓缩了深刻的为人处世哲理,“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就是胸怀远大抱负、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生活;“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则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无论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还是“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其中最关键的思想内涵就是平衡。在矛盾中平衡,在前进中平衡。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要学会对联中的平衡制约,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人的辩证智慧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要树立远大志向,做到既“仰望星空”,更“脚踏实地”,为了远大志向而不断努力,变不可能为可能,从无到有;要淡泊处世,得之勿妄,失之勿伤,在得失面前,做到云淡风轻,因为有时得就是失,失亦是得;要宁静修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好学实干,谦虚低调,宽容坚忍,创新奋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运用古人辩证智慧完善人生,应从以下十个方面做起:

  1.要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就要多学习、多充电。《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自己在齐国学习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乐在其中。古代许多贫家子弟虽然喜欢读书,但因家中贫穷,或读书无灯,或读书无书、无笔、无墨,但他们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留下了许多令人击节叹赏的佳话。在我国古代史籍中,有很多古人夜间读书因家贫无灯而用他物替代的故事。如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西京杂记》),这就是千古流传的“凿壁借光”的故事。再如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这就是成语“车胤囊萤”的典源出处。还有苏颋(tǐng)“每欲读书,又患无灯烛,常于马厩灶中旋吹火光照书诵焉”(《开元天宝遗事》)。其他诸如路温舒编蒲抄书、朱买臣负薪苦读,承宫拾薪苦学、贾逵隔篱听书等等耳熟能详的事例,不胜枚举。他们克服困难,乐学苦读的精神,让人佩服。至于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战国策》),沈峻“昼夜自课,时或睡寐,辄以杖自击”(《梁书》),这些刻苦读书的故事,闻之无不使人动容。革命先行者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错把墨汁当红糖,蘸着吃掉了粽子,母亲问他,他还说“够甜”。所以说我们要培养学习的浓厚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

  2.要做一个有志向的人。清朝金缨的《格言联璧·学问》中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有远大的志向,他的志向所归,就没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他的志向所指,就没有攻不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御。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汪国真《热爱生命》里也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毛泽东年轻时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并为之不断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1910年秋天,他离开家乡韶山,奔向外面广阔的世界。临行前,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一首诗,夹在他的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他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中国新时代来临的一道希望曙光。少年周恩来同样自强不息,12岁时,他在东北沈阳亲眼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在之后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勤政爱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现在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此之近,更应该立志把个人小梦注入民族大梦,走在时代前列,敢于担当、有所作为。

  3.要做一个明得失的人。《老子·第五十八章》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讲的就是祸福相依,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明代思想家袁黄所著《了凡四训》中说的“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也是说的这个意思。如今,有些人只注重物质上的得到,却使精神阵地失守,最后失去民心;不少人只关注眼前利益,却忽略长远的发展,致使环境污染。自古以来,有得必有失,不怕失,必有得,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方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方面有所成就。明得失的人通常是有高尚品质和大智慧的。著名商人胡雪岩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一次,一个同行由于经营不善无力还贷,想把铺子低价出售给胡雪岩以周转资金,胡雪岩表示愿用正常价格收购并承诺这位同行度过难关后,还可把铺子赎回。事后,胡雪岩果然信守诺言,归还了铺子,之后,大家就更愿意和他合作了。胡雪岩不计较眼前的蝇头小利,最终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和大家的尊重信任。所以我们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一颗淡泊的心,不斤斤计较一些小得小失,而是把目光放长远,把心胸练开阔,得失不在当下,而在你我心间。《孟子·告子上》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要做一个实干的人。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著名的“纸上谈兵”就是这个道理。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这就是空谈误国、华而不实。相反,大禹治水就是实干的典范。面对滔滔洪水,他从其父鲧治水失败的事实中汲取教训,通过实地测量和周密考察,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他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他改变了“堵”的办法,开始对洪水进行疏导。为了治理洪水,他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率领民众实实在在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实干兴邦、造福一方。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知行合一、探索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周官》),即取得伟大的功绩,在于志向远大;完成伟大的事业,在于工作勤奋。说明了立志与实干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面临“两个百年”的发展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务实求真的态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要发扬“愚公移山”坚持不懈的精神,正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实干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

  5.要做一个低调的人。“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这句话是说有道的圣人从不自以为大,所以能够成就他的伟大,即真正的大师、大家,同时也都是谦谦君子。他们的低调也不是一时装样,而是源于其人生观价值观中谦和低调的品格。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就是低调的榜样,他拒绝将自己录入任何名人录,当中央领导同志去看望他并号召全国科研工作者向他学习时,他连连摆手说:“向我学习,不敢当!”低调的人懂得敬畏大自然,懂得敬畏人世间一切永恒和博大,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他们的低调是一种清醒,一种智慧,一种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衍生出的人生姿态。低调也分不同的情况:如果你是一个有才有德的人,你可以张扬你的个性,将你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对朋友、社会、国家都有利,那么就值得提倡;如果你虽然很优秀,却不能适应环境,不但做不到谦虚谨慎,反而不可一世、清高自傲,那么就不利于和大家的团结,是不好的。历史上毛遂因做事有实力而高调自荐,最后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而现实中因做人太高调而自吃苦果的人却比比皆是,例如大家所熟知的“我爸是李刚”事件早已成为笑谈。做人高调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三国时期的杨修,他学富五车却恃才傲物,多次揣摩曹操心思,数犯曹操之忌,从改建花园门、一人一口酥、曹操梦中杀人、参与世子之争到擅解鸡肋之意,最终因高调而一步步走向灭亡。就连明代一流的大政治家张居正也会犯高调的错误,他死时,有人作诗嘲讽:“状元榜眼尽归张,岂是文星照楚乡。若是相公身不死,五官必定探花郎”。与之相反,处世低调者却能获得巨大成功,如羊祜低调得官,李勣低调迎考,林肯低调取胜,李敏、二月河、舒乙夹着尾巴做人,唐末布袋和尚(《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清康熙年间名臣张英(《六尺巷》:“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退一步海阔天空。

  6.要做一个宽容的人。《论语·述而》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就是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君子襟怀博大,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心胸狭窄,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三国时期的蜀国,诸葛亮去世后由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让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日常生活中,有人常常因一些小事儿而大打出手,近日的一则新闻便是例证:5月3日,四川成都市两私家车在行驶中因变道等问题发生纠纷,男性车主暴打女车主,致其右肩骨折、脑震荡。女车主随意变道固然不对,但男车主痛下狠手也是太不宽容。双方各退一步岂不是海阔天空。

  7.要做一个创新的人。《孙子兵法·虚实第六》中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意思是用兵作战没有定势,正如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流向一样,说明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我们依情而变,学会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纵观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新中国,创新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尤其是新中国的诞生,从道路到理论到制度都是开创性的,是继往开来的,是在适应中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变通创新出来的,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创新不仅仅是单纯凭空的创新,它还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散思维,创新奋进。创新要善于发散思维。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这样,利用等量代换的原理,用小石头代替大象进行称重,打破常规,创新思维,大而化小,分而治之。创新还要善于从实践中汲取灵感。鲁班是我国古代一位出色的发明家,由于成就突出,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鲁班在实践中很注重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他常受自然现象的启发,致力于创造发明。一次登山时,他的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摘下小草仔细察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于是就模仿草叶制成了伐木的锯;他看到各种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就用竹木削成飞鹞,借助风力在空中试飞。开始飞的时间较短,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最后能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鲁班一生注重实践,善于创新,在建筑、机械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值得我们学习。

  8.要做一个知止的人。老子《道德经》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一生秉承“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告诫人们不能犯的三个错误——“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可以说是不知止的三个典型概括。只有认识到过分的欲望追求带来的后果并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获得长久的富足和安乐。“知止”不是教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而是教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懂得节制,学会放弃。文学大师梁实秋因患有糖尿病,有次在吃饭的时候说这个含糖不能吃,那个会转化成糖也不敢碰,最后上来“八宝饭”却吃了,原来是因为知道要忌口,所以前面特别节制,把能吃的那一点点限量留给最爱的。而放弃则是一种智慧和远见,对自己、对事物有清醒的认识,适可而止、适时而退。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本想给《左氏春秋》作注,但看了贾逵、郑众二人的注解后,感觉无法超越,于是放弃,转而写《三传易同说》,随后为《孝经》《离骚》等作注,最终成就斐然。张良辅佐刘邦打败项羽,天下初定之时,他便托病隐退。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只有张良因懂得“知止”,放弃富贵而得以保全性命。可惜在现实生活中,不懂得“知止”者大有人在。有的人,大权在握,却经不起物质利益的诱惑,贪婪不止,最终锒铛入狱;有的人,与人纠纷,本来占理却得理不饶人,不懂适可而止,反而让人唏嘘;有的人,在商界积蓄了一定实力却盲目扩张,结果资金链断裂,血本无归……大千世界,有得必有失,我们要学会“知止”,时时、事事、处处知止而为、行止有度,在喧嚣的社会生活中,用节制的本真和放弃的智慧让人生更圆满。

  9.要做一个知敬畏的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心存敬畏,是孔子时代对“君子”的要求。“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观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敬畏是自律的开端,是行为的界限,是人生的大智慧,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曾国藩平生亦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一生常怀敬畏之心,坚守做人的基本准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最终成就了自我。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要想不分心、不浮躁,更要心存敬畏。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敬畏渐渐远离了人们的内心和生活。不敬畏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被大肆破坏;不敬畏生命,人类和万物不能和谐相处;不敬畏历史,人类不能以史为鉴而知兴替;不敬畏文化,人类失去了优秀传统的滋养;不敬畏法律,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被随意践踏……明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所以,我们要不媚俗,不唯上,不趋时,不图利,心怀坦荡,举止有据,进退有度,事有底线,做到心存敬畏,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着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10.要做一个会养生的人。毛泽东曾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神,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夙夜在公”。明代高濂所作的《遵生八笺》卷2《清修妙论笺下》之《洗心说》中说道:“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轻慢,罪生于不仁。”所以,我们从古人的话中汲取到了一些为我们强身健体、调理养生提供参考的辩证哲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万物无不跟随季节变换、环境变迁而变化。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像一个小宇宙,脏腑、阴阳、气血相互平衡和制约。

  《黄帝内经》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器官协调运作,才能精力充沛,邪不能侵,健康长寿。《周易》指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适当活动有助于增强人的精神,提高效率;合理静养则可以减少人体消耗,保证生机源源不断。因此,均衡、适量是养生保健的重点。所谓“养不离用,用不离养;养用合一,善用善养”。这里的“用”指身体的体力和脑力活动过程,“养”指劳动和锻炼之后的休养恢复过程。“用得是否得当”与“养得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正常状态和身体健康。具体来说,可以从平衡以下四对矛盾开始。

  动和静。古人指出,“久坐不动,易伤血气,脑力者应慎之;身动过剧,易损内脏,体力者应戒之。”这在提醒我们,运动量要因人而异,有动有静才无病无痛。有的人做运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短期超负荷的运动容易加速身体“磨损”。对有体胖无力、畏寒怕冷等阳虚表现的人来说,适当加强运动可促进阳气生发;而阴虚火旺、急躁的人,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安静,休整身体。

  喜和悲。“悲伤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消极情绪不利健康,纵情娱乐可使人精疲力竭,甚至乐极生悲。当遭遇变故或境遇起落而心情失落时,可以参加集体活动,选择适当的途径排解郁闷;而兴奋过头、忘乎所以时,要适当“泼冷水”,以免脱离现实,引发精神失衡。 

  饱和饥。多食伤身,营养不足也损害健康。《抱朴子》中说:“养生赖于饮食,然使醉而强酒,饱而强食,未有不伤身者。”清朝有一个叫马齐的,一家四代有不少高寿者,其中百岁者达5人。据传,马家的长寿秘诀主要是饮食调摄,坚持“早饭淡而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同样道理,我们不能只吃素或只吃肉,应合理搭配,在以清淡饮食为主的基础上,保证各类营养搭配。同时,根据年龄和体质的变化,合理增减。

  冷和热。对“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春捂秋冻”等说法,我们并不陌生。然而,冷还是热,也讲究“一日三变”。就像民间所说的,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温水刷牙牙齿喜欢,热水洗脚如吃补药。此外,女人生性阴寒,相对怕冷,男人生性阳燥,比较怕热,不同的人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适当“热养”和“冷养”。

  综上可以看出,古人的辩证智慧作为国学和优秀传统文化已深植于人们思想中,并且将源源不断地继承下去、光大起来,学习、借鉴、运用好古人的辩证智慧,能使你在人生逆境时,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在人生顺境时,做到“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唐·尚颜《送朴山人归新罗》),最终达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的境界。

  (哈宝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文史
古人的辩证智慧教你为人处世之道
《孙子兵法》对中国近代战争的影响
《孙子兵法》中最著名的八句话
东昌时讯文史04古人的辩证智慧教你为人处世之道 2019-05-17 2 2019年05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