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萌发地,杭州市更是其中典范。根据组织安排,这次来到浙江大学参加年轻干部素质能力提升高端培训班,有幸聆听了专家学者的研究心得,亲身感受到了杭州市建设发展成果,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受益匪浅,收获很大。特别是现场观摩了余村、横山坞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对下步发展美丽乡村更是充满信心。下面我将近期所学、所思、所悟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学习有关情况
作为区政府办公室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对这次难得的宝贵学习机会,我高度重视、倍感珍惜,用心学习、严守纪律,全身心投入到这次培训中。总的感受有以下三点:
(一)组织有力。这次培训属于跨省作战,时间更是长达三个月,对培训的组织、协调等工作提出了诸多挑战。在培训的整个组织过程中,区委领导热切关注、鼎力支持,组织部领导精心组织安排,全力沟通协调,付出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的前期筹备、期间沟通和事务协调工作,令我们深受感动、倍感振奋。
(二)内容丰富。这次培训,浙大副书记郑强、储殷教授等一大批知名学者,用生动丰富的案例,为我们讲解了教育发展与国运兴衰、一带一路投资机遇与风险防控、新旧动能转换等高端理论和前沿知识,理念十分先进,内容非常丰富。
(三)形式灵活。这次培训,既有专家授课,又有实地考察,大家结合工作实际、联系所学所思,积极讨论、相互启发,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现场教学阶段,我们先后到先临三维等高科技公司观看了最新3D科技成果,到余村、横山坞村等美丽乡村进行了现场观摩,听取了相关情况介绍,被高端科技、美丽乡村的发展程度深深触动和吸引,进一步加深了对智能制造2025、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切实巩固提高了学习成效。
二、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余村、横山坞村的现场观摩,这里山清水秀、遍地是绿,群众安居乐业,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合所见所思,我认为我区建设美丽乡村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规划引领。合理有效的规划是加快发展的前提。回顾余村的发展历史,余村1983年就开始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而且规划每几年就进行一次调整完善,目前最新的一版规划已经做到了2025年,我区在这一方面存有较大差距,往往只有1-2年的建设规划,缺乏成熟的长期发展规划,与政策的紧密贴合做的还不够。对此我们要聘请资质较高、经验丰富的规划公司,深入调研村庄现状,充分挖掘自然、人文资源和产业优势,邀请群众代表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做到一村一品,并结合国家新的“三农”政策,及时补充更新。
(二)紧盯农民增收。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余村、横山坞村发展时间较早,群众也较为富裕,其中余村16年村集体收入达380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59万元,是浙江省首批全面小康示范村;横山坞村16年村集体收入更是达到了17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近3万元,是中国十佳小康村。目前我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24万元,有的村集体年收入甚至还不到3万元,与先进富裕的村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必须谋划好、实施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特别是要顺应“逆城市化”趋势,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加快文旅农融合发展。突出抓好木版年画、东昌毛笔、澄泥砚等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打造经典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加快三干渠沿岸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和景区景点的升级改造,不断推进梁水镇运河文化风情小镇建设,着力打造以马颊河旅游度假区、滨河田园综合体为重点的旅游风景带。
(三)打造宜居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未来发展的最宝贵财富。余村2005年以来绿化面积达10万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了95%,是全国生态美丽宜居示范村,横山坞村也是国家级宜居示范村。近年来虽然我们高标准开展了创森、路长制等工作,城乡面貌大幅改善,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但对照余村、横山坞村等先进典型,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全面落实“河长制”“路长制”,扎实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高标准开展村村通、户户通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等工作,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同时,大力推进教育、医疗一体化、均等化,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区乡村三级文化设施,积极开展“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助推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