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助学行动,用大爱圆寒门学子美梦!
李振坤,男 嘉明经济开发区北铁村人,2009年,李振坤以624分的优异成绩被大连海事大学录取,成为这个特殊家庭的第二个“名牌大学”生——此时,他的哥哥正在吉林大学读大二。
李振坤不知道他被录取的消息会让父亲还有九泉之下的母亲欣慰,还是让他们更难过。破旧的庭院,除了一口压水机再无它物。低矮的平房,墙体已经裂缝,跨进门槛,除了一张方桌,几把椅子,空无一物。
嘉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委书记邵洪涛通过本报了解到北铁村李振坤的情况后,对此高度重视,当即指示对其予以学费补贴3000元人民币。聊城宜家国际总裁刘玉杰也亲自将救助款2000元送到李振坤家中。
冯凤成,斗虎屯镇冯庙村人。2010年高考,他以600分考取了广西大学。父亲因车祸死亡,母亲多年病重,他与丧失劳动能力的伯父一起生活,高中三年,这个家庭仅靠20岁的哥哥独撑“天下”。
高考结束之后,冯凤成便到城里打工,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庭负担,在报志愿时选择了实用性较强的机械制造专业,他想更快的挑起这个家庭的大梁。
原镇党委副书记李锦绣通过本报了解到冯凤成的情况后,将凝聚着全镇60名机关干部爱心的4050元助学款,以及镇民政所的1000元救助金一齐送到了冯凤成家中。在我区某单位工作的一位爱心人士通过本报了解到冯凤成的故事后,来到冯凤成的家中,将3000元爱心款交到了冯凤成的母亲手中。
崔伟东,2009年高考他考了422分(艺术类),被菏泽学院录取。1990年出生的崔伟东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家中虽然不算富裕,但凭借爸爸、妈妈勤劳的双手,加上从小就聪明可爱的小伟东,日子过得也是相当幸福。然而9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使他失去了疼他、爱他的父亲,也打破了这个幸福家庭原有的平静。家中顶梁柱的突然倒塌,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三年后,其母亲由于不堪家庭的重负,选择了离开这个家,离开崔伟东,改嫁到了别的村庄。
原沙镇镇党委书记郭立清得知辖区寒门学子崔伟东的情况后当即资助2000元人民币。济宁市鲁南监狱通过本报数字报获悉其情况后资助3000元。
他叫张庆生,一名出身寒门的学子,在2011年的高考中以668分的高分金榜题名,踏入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门。
张庆生出生在侯营镇旧村屯村一个贫苦家庭中。母亲自幼便双目失明,行动不便。他的父亲张洪海在一次赶马车中,不小心被马蹄踢中了右眼导致右眼失明。从此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双目失明的妻子,患有严重心脏病的老母亲,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张庆生:垃圾院里走出的大学生》在本报刊登后,原侯营镇党委书记时宏伟一行来到张庆生家中,给他带去了3000元助学金,并鼓励他要好好学习,为家乡争光。
夏春波,朱老庄乡后夏村人,聊城四中应届毕业生,高考成绩569分,报考了济南大学。父亲早逝,现与母亲李秀芹相依为命,生活困难。
几间破旧的瓦房,房顶上的参差不齐的青草仿佛诉说着这个家庭的不幸,坑洼不平的院子里,一头羊、几只鸭子,这就是这个家庭的全部。
《夏春波:用坚强奏响命运最强音》的报道刊发后,引起了他的家乡朱老庄乡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8月24日上午,朱老庄乡党委政府一行5人在乡负责人赵合民的带领下,专程赴夏春波的家中慰问,送去了2000元救助金,并就夏春波今后的困难进行了解,提出了救助方案。济宁市鲁南监狱通过本报数字报获悉其情况后资助3000元。
2011年,张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理工大学,拿着这张大红喜庆的山东理工大学录取通知书,张美已经不止一次地算过帐, 4年的本科读下来,最少也需3万多元。对于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3万元对于他们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2000年,父亲在一次劳作时伤了腰,从此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张美的母亲只能挑起了家中的大梁,这样独自承受了5年,2005年,张美的母亲,这个家在贵州的妇女,撇下这个家走了,从此再无音信。
本报刊登《张美:求学路上永不言弃》一文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于集镇党委书记许士海,原镇长郭瑜冒雨来到张美的家中,将装有2000元助学金的信封交到张美的手中。该镇已协调区慈善总会,为张美申请了1000元的助学金。
王娟,女,18岁,毕业于聊城四中,高考成绩579分(理科),报考院校:山东建筑大学。王娟的父亲三年前因病去世,其母亲高桂云下岗多年,平常靠打点小工维持生活。王娟的哥哥在市区一家工厂上班,微薄的收入也大多用于资助王娟的学业。面对每年近万元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贫困的家庭一筹莫展。
刚刚到任的原柳园办事处党委书记宋存志在得知王娟的情况后,非常关心重视,并决定从办事处比较紧张的经费中拿出2000元,用于资助王娟入学。
2012年高考刚结束,家住于集镇西董村的董永建放下书本就在他家附近的一家变压器厂找了份零工。这样他不仅能就近照顾爷爷奶奶,更重要的是两个月下来,到开学的时候就能拿到2160元的工资。
在2012年的高考,他以583分的成绩被山东师范大学录取。欣喜过后,董永建和他的爷爷奶奶又为了几千元的学费发了愁。几千块钱的学费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压得老两口喘不过气来。
在看到本报刊登的题为《董永建:男儿当自强》的稿子后,我区一名爱心企业家亲自将2000元现金送到了董永建手中。
李梅,郑家镇烟墩村人。2010年,她以616分的成绩被山东中医药大学录取。1993年元月,李梅出生在郑家镇烟墩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她的出生并没有挽救行将崩溃的家庭:比李梅大两岁的哥哥李乾,患有先天性脑瘫。李梅5岁时,老家在湖北省的母亲看着儿子还不能独立行走,手脚畸形,感到生活无望,于是以去镇上赶集为名离家出走,
原郑家镇镇长潘士锋、在得知李梅的情况后,向即将迈进大学校门的李梅捐助3000元爱心助学金;聊城经济开发区国税局的税务干部任军也在第一时间为李梅资助7年生活费2.1万元。聊城东方双语学校校长、东昌府区爱心福利院院长赵一涛,特委托本报总编辑郭广亮为李梅送去了1000元助学款。
“王晨飞同学,恭喜你,你已被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录取……2012年7月16日,晨飞终于收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中国医科大学录取通知书。欣喜之余,通知书背面印着的五年学费清单又着实让他犯了愁。
2009年父亲病倒,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外欠26万元,母亲艰辛,每月只有五六百元的收入。为了补贴家用,懂事的晨飞从高一开始,每天中午、晚上放学,都比其他同学晚走十分钟,为的是到垃圾桶里捡拾同学们扔的空矿泉水瓶。不等不靠,高考结束后,晨飞就外出找工作,他先后找了几份工作,现在在商务港一家培训机构做陪读老师,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
在通过本报了解到王晨飞的情况后,原古楼街道党委书记武尚田向王晨飞捐助了3000元的爱心助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