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综合协调,深入推进政银企合作。积极引导各家金融机构围绕企业需求,调整信贷结构,增加信贷投放。学习其他县市的成功经验,筹划与建设银行合作开展“助保金”业务,这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又一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重点联系行作用。积极引导工、农、中、建、华夏、农信等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专门机构,制定政策措施,明确支持目标,落实实施计划;建立激励机制,落实支持政策。为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区属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我区出台了《金融部门考核奖励暂行办法》,对当年度金融机构向区属企业新增贷款月平均额和信贷客户数较大的给予表彰奖励。今年上半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实现392.93亿元,比年初增加44.98亿元,同比增长13%。
拓宽融资方式,积极发展多元化渠道。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严格落实《扶持工业发展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将工业企业贷款周转金由2000万元提高到4000万元,用于扶持建设规模大、实缴税金多、就业容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重点工业企业。截至目前,对企业周转金支持额度已达1.3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资金周转问题;充分发挥好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东昌府区天元小额贷款公司和鲁西小额贷款公司已累计向我区中小企业和农户发放贷款近35亿元。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同时,我区又积极争取设立了第三家小额贷款公司——东昌府区百诺鑫合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积极推动企业实现直接融资。经过协调和努力,目前天工岩土已进入了上市培育期,鑫科生物进入了尽职调查阶段,宝通钢管、鑫鹏源金属材料、中奥毯业等企业列为了挂牌后备企业。
加强内引外联,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引进辖外金融机构是我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又一重要举措。我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意见》(东昌发[2006]71号)文件,在税费、土地等方面向金融机构提供了非常优惠的发展政策,为引进知名金融机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以来,继成功引进了齐鲁银行、恒丰银行之后,又争取到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成功落户我区,目前正在与北京银行、莱商银行进行接洽,年底将落户我区。截至目前,辖区内银行性金融机构达12家,保险机构30余家,证券公司2家。
(本报记者 刘颖 通讯员 郭永强)